好文推薦

 

推薦人:胡海潮(博士班六年級)
書名:邁向真理之途:知識論原理前篇―知識理念的演變
作者:鄺芷人(東海大學哲學系前主任)
出版者:文津出版社有限公司
出版時間:2010年9月
 

     本書分析哲學史上著名的哲學家與科學家有關知識的理論,包括柏拉圖、亞里士多德、歐幾里德、笛卡爾、萊布尼茨、洛克、休謨、羅素、康德…等之深入分析或重構;帶領探討由反思知識而產生的知識論的九大主題:知識的本質、知識的分類、知識的來源、知識的結構、認知範域及其限度、認知方法、認知的對象、及科學哲學。

     全書用17540頁介紹不同時代之知識論(epistemology,或譯認識論)。例如對「知識的分類」,介紹由柏拉圖開始對知識做分類,亞里士多德繼承將知識分為理論知識、實踐知識及創造知識三大類;1972年哈巴馬斯認為人類的一切知識植根於人類的興趣,才出現認知的興趣:自然科學對應的技術興趣,提出工具性知識,以便控制及預測;歷史的詮釋科學對應於實踐興趣,讓人可以彼此進行雙向理解;批判科學對應於解放興趣,產生解放知識,使人移除錯誤意識。

     對「認知方法」(方法論) ,介紹由亞里士多德之「四因說」―掌握了物質因素、形式因素、動力因素及目的性因素後才有真知識(認識),可視為「科學解釋」的四個層次,說明事物的原因―「為什麼?」;17世紀培根仿亞氏《工具》之《新工具》,視歸納法作為科學方法,到當代有認為歸納法原理是決定科學理論的真理性者(如萊興巴哈),有認為歸納法是由單稱陳述而過渡到全稱陳述,是無法用邏輯來證明的,而對歸納法提出批評的波普爾,後者提出:「科學方法就是大膽地猜測,但又巧妙而嚴峻地嘗試反駁這些猜測。」,此一「科學發現的邏輯」。

     人通常是藉著知識而解釋現象,而知識論則是對知識的反思,愛因斯坦認為哲學常藉著指出可能途徑,影響科學思維的進一步發展,此書雖非從專題的面向處理知識論的問題,但此等問題也已包含其中;雖此一「前篇」僅對康德以前的有較詳細的介紹,以後的尚待「後篇」,但對研究及工作,思惟時,對上探哲理是有幫助的。